2008-07-09 14:12 【大 中 小】【打印】【我要糾錯】
博物館設計,博物館自身的功能日趨復合化。博物館建筑在沿襲傳統(tǒng)模式的同時,常常會有一些會議,觀察、圖書,甚至餐飲、商業(yè)、娛樂等服務設施加入其中,無形中成為某種文化綜合體的代名詞。正如瑞士建筑師馬里奧?博塔所說,“在當今時代,博物館正扮演著與過去的神廟相類似的社會功能。”
隨著城市與社會的發(fā)展,博物館建筑建筑中一般適宜從地上轉入地下的空間為展廳、展品庫房、服務用房、設備機房、停車場等。尤其是作為博物館主體的展示空間與收藏空間兩大部分,在地下均有良好的適應性。
從建筑空間環(huán)境和使用特征角度看,地下空間具有溫度穩(wěn)定性、隔離性(防風塵、隔噪聲、減震、遮光等)、防護性和抗震性等特征。同時,在地面空間緊缺的情況下,成為保護地面自然風貌和人文歷史景觀的有效手段。如果能充分利用地下空間的優(yōu)勢,得到滿意的建筑功能和環(huán)境質量的和諧統(tǒng)一,開發(fā)利用地下空間對于博物館建筑來說,其積極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城市中心區(qū)的博物館建筑在樹立自身形象的同時,還重視市民的參與性,體現(xiàn)在建筑空間與街道形態(tài)的融合與優(yōu)化。由詹姆斯?斯特林設計的德國斯圖加特美術新館通過一條自東向西繞過建筑中央下沉陳列庭園的公共步行道,將建筑兩側有高差的道路聯(lián)系起來。這條步行道結合直線與曲線的坡道在不斷變化當中與下沉庭園的雕塑藝術品相遇,成為一條充滿趣味的交通路線,使市民能夠更多地感受到美術館的藝術魅力。美術館成功地將城市道路引入建筑內部,以完全開放的格局融入城市當中,成為城市景觀的一個有機部分。該建筑的成功設計也為建筑師贏得了1981年的普利策獎。
美國洛杉磯當代藝術博物館位于一片新規(guī)劃的金融行政中心,不久,博物館的周圍將會高樓林立。在摩天大樓包圍的"混凝土峽谷"之中,博物館應該發(fā)揮文化建筑的親和力,創(chuàng)造迥異于周圍冷漠的環(huán)境氣氛。而且,博物館在樓群包圍的廣場中,更應該是一座雕塑。這便是日本建筑師磯崎新對該博物館的理解和定位。他把建筑分解成若干片段,圍繞下沉式內院組織成封閉的格局。博物館的入口便從這里到達。地上部分的3層為行政辦公和圖書館,地下層是展覽空間和地下供貨層,還有3層地下停車場。博物館在大尺度、大規(guī)模的都市空間中,為人們贏得一處宜人的具有文化氛圍的休憩空間。
我國的上海博物館新館位于市中心的人民廣場,與市政府辦公樓相對,位置比較重要。建筑師邢同和根據(jù)建筑的空間環(huán)境、建筑氣勢和內外關系,積極利用地下空間配合城市中心廣場的尺度。建筑地上部分主要是展示空間,地下是行政辦公、庫房、機房等輔助用房。地上和地下的面積基本相當。利用地下空間成功地塑博物館建筑形象,其做法不失為一較好的例子。
1城市改造、更新和發(fā)展的需要
2保存地面原有歷史環(huán)境的需要
3保存地面自然風貌的需要
4遺址展示和保護的需要
日本著名建筑師安藤忠雄設計的日本大阪飛鳥博物館(HistoricalMuseum,Osaka,Japan,1994)位于大阪一處古墓冢眾多的山林之中。為了盡量減少對已有環(huán)境構成的干擾,博物館大部分形體隱埋于地下,而且使得參觀者能夠真切地感受到古代時期的風俗和祭祀觀念。安藤采用抽象簡潔的大臺階與景觀塔為參觀者提供觀賞周圍環(huán)境全景的場所。兩者作為室外空間制高點形成對比,具有強烈的紀念性效果。博物館室內具有典型古王陵風格?quot;鎖孔形"展示空間暗示出遺址的存在。
漢斯?霍萊因設計的法國火山學博物館(VolcanosMuseum,F(xiàn)rance,)具有強烈的儀式性和象征性特征。博物館位于在歷史上曾有過火山活動的自然區(qū)域。建筑的大部分空間掩埋在地下,以保全基地周邊可資料學考證的地理、地貌環(huán)境,使人清晰地觀賞到歷史上殘留的自然火山現(xiàn)象的宏大場面。而且,通過地下洞穴的營造,人們可以真切地感受到火山現(xiàn)象與大地本身的密切關聯(lián)。博物館的核心是一個由地下千起的總高度近22m的圓錐體,錐體頂端被截成平頂。這個高大、單一、集中的窨既是博物館的入口大廳,又是地下呈發(fā)散狀自由布局的洞穴群的組織樞紐。錐體外表飾以當?shù)睾谏幕鹕綆r;內側嵌入金色的金屬箔。這一空間從形式的運用到內外材質、色彩的轉換都給人以熾熱火山口的強烈空間意象。該主題的博物館強調強大的自然力量和與人類的關系,通過自然現(xiàn)象使人類得到啟示,從而了解自然規(guī)律。
1、環(huán)境意識的豐富多元
當代社會的環(huán)境意識正在不斷加強,因此達到建筑與環(huán)境的充分融合是建筑師追求的目標。在城市中心區(qū)、歷史文化地區(qū)、自然景區(qū)的博物館以及遺址博物館,它們的外部環(huán)境具有各自的秩序和特點。其中一部分博物館是通過地下空間的利用,在環(huán)境中求得適合自身的存在方式。這種得體的、具有親和力的表達方法已經得到人們廣泛的接受和歡迎,并且為地區(qū)環(huán)境向良性方向發(fā)展做出貢獻。
2、建筑設計手法的開拓創(chuàng)新
由于地下空間與室外地坪的特殊關系,博物館建筑在功能布局、流線組織、空間構成以及與地上部分的銜接等方面都要有所考慮。為了打破地下空間在土壤包圍中形成的封閉性特征,建筑師借助陽光、樹木、流木等自然因素的引入,使空間更加生動并呈現(xiàn)出自由,開放的氣氛。而且建筑師還利用地下空間的內在意義與特點,配合博物館展覽的主題渲染室內空間氣氛。
3、地下空間優(yōu)勢互補利用
根據(jù)博物館的功能特點,地下空間良好的熱穩(wěn)定性、安全性和防災功能使得博物館建筑在地下空間中具有良好的適應性,從而與現(xiàn)代建筑注重生態(tài)與節(jié)能的趨勢相一致。
4、技術手段的完備及應用
在技術設備方面,地下空間的建造,使用與地上空間關注的問題有所不同。而且,博物館對室內環(huán)境的要求較高,在良好的地下環(huán)境中,離不開先進的技術手段和精良的設備支持。因此,在施工水平、技術設施等方面還需繼續(xù)發(fā)展創(chuàng)新。
在我國,由于經濟、技術水平的制約以及人們對博物館在認識上存在的偏頗,致使博物館建筑地下空間的利用發(fā)展緩慢。通常的認識是地下空間建造費用高、施工工藝強,一旦處理不好將給博物館日后的使用帶來很大麻煩。而人們對博物館的形象盲目追求高大、標志性,不考慮周邊環(huán)境的特點,也使得博物館建筑的地下空間利用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相信隨著經濟與社會的發(fā)展,人們對地下空間的利用會有正確的認識,從而推進博物館建筑設計在地與地下空間中都會有更大的靈活性、適應性和自由度。
目前,博物館建筑地下空間的利用可謂多姿多彩。在現(xiàn)代建筑設計理念的指導下,以現(xiàn)代科技為保障,一定會有更多的好作品出現(xiàn)。
1、凡本網注明“來源:建設工程教育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建設工程教育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經本網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且必須注明“來源:建設工程教育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2、本網部分資料為網上搜集轉載,均盡力標明作者和出處。對于本網刊載作品涉及版權等問題的,請作者與本網站聯(lián)系,本網站核實確認后會盡快予以處理。
本網轉載之作品,并不意味著認同該作品的觀點或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與著作權人聯(lián)系,并自負法律責任。
3、本網站歡迎積極投稿。